摘要:网络谐音梗作为一种亚文化,风靡网络空间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动因,象征着新媒体时代网民话语权力的提升以及这一现状下舆论场中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新媒体组织之间传播权力的互动关系。然而,网络中的谐音梗的不规范使用、滥用,也给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互联网的人际关系以及互联网的社会氛围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不良效果。所以,需要规范谐音梗的传播,提高其审美价值,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良好的互联网氛围,助力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互联网谐音梗已成为一个在网络空间中广为流传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符号和语义容量更大、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更便于新媒体时代的网民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并通过社交互动机制日益渗入至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文生活中,从而激发网友们的个性表现,满足了其社会交往需要,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交际形式,并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媒介景观。如今,人们不仅对网络谐音的使用和广泛传播日益习以为常,还将其视为辅助表达情感的工具和增加网络休闲趣味的素材,甚至还自发自主参与其中进行创作和传播。技术赋权背景下网民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显著增强,话语权提升可见一斑。此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顺应趋势,主动迎合参与扩散,以此汇聚流量实现商业变现,而主流媒体也积极接纳、收编此种亚文化语言,顺应时代潮流扩大自身影响力与关注度。
但由于网络谐音梗的普遍运用,其所潜藏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明显,亟待引起重视。网络谐音梗的流行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社会政治或经济原因?滥用不良的网络谐音梗会对虚拟空间或现实的公众领域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后果?主流媒体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
字同或音近是谐音的外在表征。早在古代,谐音就已经成为文人墨客表达自我抒发胸怀的一种常用形式,并且在古典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谐音受网络文化影响,逐渐衍生出颇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语句,谓之“梗”。网络谐音梗词与社会的政治运行机理有关,它形成和传播的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因素影响,并带有大众性、趣味性、隐喻性、融合性等特点。
(一)政治动因:规避风险
语言表达是人思维活动的体现,尽管网络谐音梗在社交媒体中的风格多为诙谐幽默、滑稽搞怪,往往最引人关注的是其新奇巧妙的表达方式,至于其究竟所指代何意反倒并不很引人注目。但即便如此,网络谐音梗的传播盛况却并非完全来源于娱乐休闲,同时也能作为大众表达现实诉求、规避风险的手段。形式与含义创新的网络谐音,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话语表达形式,其实质上仍是包含表达者观点、态度与判断的一种语言序列。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政治环境赋予了民众更大的言论自由权,但这种自由必然存在限度,现实生活中本也不存在绝对自由。因此,当网民需要就热点话题或是自身关注内容发表见解、抒发情怀时,往往会化用同音词,借助谐音来保证语意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例如,网民们表达自身诉求时通常会以“郭嘉”或是“锅夹”的谐音来指代“国家”。这一类的谐音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根植于政治话语,通过阐释和话题形成意义,环环相扣,进而便于相应的政治群体积极地寻求认同的行动,使之成为一种可理解的政治语言,这就是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性谐音”。
(二)经济动因:流量变现
猎奇是人的本能,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商品种类越来越琳琅满目,营销竞争也愈发激烈,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且流动的具有货币价值的商品,消费者参与也变成了数字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平铺直叙或是陈词滥调的宣传早已不能抓住适应新媒体短平快节奏的用户的心。因此,迎合受众心理的有意创造“魔性抓耳”又朗朗上口的谐音梗就成为眼球经济的生长点。宣传方运用滑稽幽默、婉转蜿蜒或低俗猎奇的谐音广告语吸引人们对产品的关注,以此达到广告目的,是广告销售的一个主要方法。
瞄准这一点的不只有广告宣传方,能立时把握网络流行风潮甚至可以说是在其传播扩散中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在关注这种趋势的同时积极回应用户,参与到网络谐音梗的创作中来。然而,连贯的媒体叙事平衡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模仿的自我叙事的艰巨性,易在网络舆论场中受广场效应和涟漪效应影响,掀起集体无意识狂欢。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机构和媒体都将利用网络谐音扩张自己的商业理念和品牌价值,释放这种追逐新奇事件的快感,从而抓住广大网友的猎奇心,并以此将其转化为巨大流量,进而最终完成眼球经济的商业变现。
(三)文化动因:辅助抒情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所沉淀的丰富传统文化底蕴,为网络谐音的写作奠定了丰饶的文学沃土。在常规汉语结构系统中,由于声调的总量远不及汉字的总量,导致声音多形的现状在常规中文中出现,产生了谐音双关的修辞传统。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哏”字的三种含义无论是指代诙谐幽默,还是指滑稽诙谐的言语或动作,或是指在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伏笔、笑点似乎都可以被理解为经过精密组织、铺垫,最终所达到的节目效果。至于“哏”为何最终又成了“梗”,人们普遍认为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间语言体系更是五花八门,处于方言地区的人们会有此误读实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哏”就成了“梗”。由此可见,不论谐音还是梗,都诞生于本土文化场域,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植于我国民众的心中,使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网民顺理成章地会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谐音梗来抒发情感、寻求共鸣。对于同一个谐音梗,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码方式,所解读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辣菜”,一般网民可能会以为是一种食物,而深谙饭圈“黑话”的追星族则能瞬间明白这是粉丝之间常用的踩一捧一话术技巧,也就是“拉踩”。经过如此筛选,有相同意义空间的人互相达成共识,收获情感共鸣,甚至可以由此结成趣缘群体抱团取暖。
网络谐音是历久弥新的声音政治的延续,看似与数字时代的图像化潮流背道而驰,实则反映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语境和文化心理根源,给予民众意见表达和话语抗争更多可能,丰富了网络亚文化景观,但也存在着败坏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背离人民群众的危险。
(一)网络谐音梗传播的可取之处
所谓赋权,是指为了达到改善其现状的目的,帮助家庭、团体、个体或者社区提高在政治或经济等方面的能力。而媒介技术赋权则是指信息技术进步赋予个体、团体或社会掌控事务的一种权利。在技术加持背景下,网民们获得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与最大限度内的创作自由,拼音输入法作为交流媒介只能识别字母无法识别音调的技术特性赋予了民众创作谐音梗的无限可能。贴吧中盛传的“火钳刘明”(火前留名)、网络热梗“蓝瘦香菇”(难受想哭)、“莓有烦恼”(没有烦恼)、“柿柿如意”(事事如意)等都是出于这种特性才得以实现。
同时,具有高度链接化传播体系的社交网络,将多个主体联合起来,纳入到网络谐音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在集思广益中促进网络谐音文本的生成和裂变式传播,网民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传播者,又能创造出二次甚至多次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充分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良好使用体验。
网络谐音梗作为一种亚文化语言,经主流媒体接纳收编后成为大众文化,实现破圈式传播。例如,当网民们将顶流网红主播李佳琦与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朱广权的合作直播带货组合称作“小朱配琦”时,央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欣然接受了这一与热播动画《小猪佩奇》同音的表达方式,将其用于各大融媒体平台中宣传推广内容里,进一步扩大了这一话语体表达方式的影响力。
网络谐音梗作为网民群体自发自由创造的新型文化形式,从人民中来,是民众喜爱的文化类型之一,充分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这一角度来说,主流媒体作为官方代表对网络梗文化的收编不仅体现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意涵,更表现了我国官媒坚持党对媒体工作的指导,坚定不移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积极迎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着力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决心。
(二)网络谐音梗传播的负面效应
后现代社会催生了一种以戏谑挑衅理性、以草根智慧对抗权威话语、以宣扬个性对抗中心的反抗式文化类型与社会心理取向,而信息碎片化时代又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被重塑,由此形成追求小众个性的反叛式话语体系和浅薄娱乐化的社会倾向。因此,如今的网上谐音主要滞留在“玩”这个层次,以戏耍注意力为目的和短暂专注于当前话题为主要特征,网民们生成和传播网络谐音梗大多并非出于深刻的理性动机,这种为获得趣味舍弃规范表达方式而有意寻求相近字音的行为正在通过反传统、虚伪化、低俗化污染和腐化着原本纯洁的语言与文字。
打破汉语原有语法规范和内在逻辑的部分网络谐音梗会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动机和过于随意的生成逻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加深交流障碍,甚至构筑交往隔阂。代际隔阂本就是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之一,如此背离既定规范,超出原有认知的小众表达方式更会加深这一代际鸿沟。即使处于同一代际水平同一圈层的网民也会因过于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在交流间产生误解和隔阂,一些为追求谐音而刻意设置的如“哆啦A梦之所以没脖子是因为蓝脖积泥(兰博基尼)”等一类脑筋急转弯性质的谐音梗更是增加了人际交流的难度,令人只觉“DUCK不必”(大可不必)。
网络谐音梗的广泛传播带来的关注度与浏览量无疑是富有诱惑力的,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各媒介组织纷纷加入逐利浪潮,积极迎合大众猎奇心理以此实现眼球经济的流量变现。为了最大限度吸引受众,部分媒介组织会刻意放大受众猎奇心理,甚至不顾社会公序良俗用谐音梗打“擦边球”,一并收获支持与质疑,实现商业效益最大化。毫无疑问,这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背离了其所坚决坚持的人民立场,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媒介组织追求商业利润本无可厚非,过分强调社会效益否认商业需求也并不实际,但一味追逐经济利益不顾群众审美需求与情感倾向的行为显然并未考虑到媒介组织作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具有影响网络舆论和群众意见的作用。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滥用谐音梗,既会破坏语言文化的纯洁性和严谨性,更会引发非理性表达形式,加剧网络舆论场的意见极化,激化娱乐至死的反智主义情绪。
网络谐音梗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模式,本身作为表达工具并无是非之分,但语言和文字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被指引和规范的过程。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客观审慎的视角思考网络谐音梗的传播,重塑其真实,规范其传播,坚持党的领导,引导亚文化健康长远发展。
(一)实事求是,避免滥用
当前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谐音梗作为组成网络舆论的部分之一,本身的审美价值较低,但也具有反映当前舆论情况、体现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作用。因此,媒体工作者应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增强创作力,持续不断地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实事求是,避免“炒冷饭”“玩烂梗”的懈怠行为,积极主动承担起传输优秀文化,促进网络传播高质量发展的责任。
(二)以人为本,正确引导
作为党的耳目喉舌,主流媒体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转化为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现实情况及时反映出来。对于网络谐音梗这一网民自主自发创造的社会文化产物,主流媒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生产传播过程,合理收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适度改造甚至摒弃其中的糟粕,引导亚文化健康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网络谐音梗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并非语言演进过程中的偶然事件,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网络谐音作为一种互联网流行文化,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了网民表达情感、参与社会议题的需求。与此同时,网络谐音梗原始地带有社会情境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轨低俗等问题,向社会交往和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挑战。因此,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网络谐音进行规范创新,促进其内外兼修,抒发真性情,弘扬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网民审美情趣,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中国建设。